【節氣?小寒】東風吹雨小寒生 楊柳飛花亂晚晴
2022年1月5日是小寒。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,卻還沒冷到極致。但在北方地區,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更冷,所以北方有“小寒勝大寒”一說。

正所謂“數九寒天”,小寒正處在“二九”到“三九”期間,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,也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、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。俗話說:“冬天動一動,少鬧一場病;冬到懶一懶,多喝藥一碗。”更加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。

在養生方面,中國醫學認為,寒為冬季的主氣,為陰邪,易傷人體陽氣。所以,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,但基本的原則仍是《黃帝內經》中的那一句格言: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。冬日萬物斂藏,腎的機能強健,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,故而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“養腎防寒”。

此時節還是“進補”的最佳時期,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,一定要有的放矢。按照傳統中醫理論,滋補分為四類,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。其中,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,如動后冒虛汗、精神疲乏,宜用紅參、紅棗、白術、北芪、淮山和五味子等;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,如頭昏眼花、心悸失眠、面色萎黃、嘴唇蒼白等,應用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阿膠和首烏等;補陰針對陰虛體質,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、兩頰潮紅、手足心熱等體征,宜用冬蟲夏草、白參、沙參、天冬、鱉甲、龜板、白木耳等;補陽針對陽虛體質,如手足冰涼、怕冷、腰酸等體征,可選用鹿茸、杜仲、肉蓯蓉、巴戟等。



【責編 王春榮】
微信 掃一掃 關注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